宿州论坛

标题: 游千年古村车牛返杂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狗肉火锅    时间: 2020-1-16 16:35
标题: 游千年古村车牛返杂记
作者:四苏   
      隆冬的季节,我和王勇、徐峰、夏振军三同志议定,去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去看看。同行的还有朱文理同志,这是一个帅的不了得的家伙。说走就走,文理驱车拉着我们就出发了。
      这是一个北方大地常见的村落,常见的不能再常见了,从外部看去和其他的村落别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它的内涵,还有全国名字第一长的村名:鞭打芦花车牛返,吸引我们前往的正是这样一个古怪的村名。
       为什么这个村子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这要从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闵子说起。闵子,又叫闵子骞,名损,幼年丧母,其父继娶,继母嫁入闵家又生二子。


闵子像
     
       话说,一个寒冷的冬天,闵父赶着牛车拉着闵损仨兄弟沿着官道行至该村,此时,阴风怒号,天寒地冻,闵损十分寒冷,止不住的打哆嗦,而两个弟弟穿的棉袄比闵损的薄,反而不冷,其父十分生气,两个弟弟穿的棉袄薄不冷,你穿的棉袄厚还装冷!于是,扬起牛鞭抽打闵损,手起鞭落,衣服破处露出芦花,其父惊异,立即撕开两个弟弟的棉袄,里面全是棉花!闵父明白了,折返牛车,回去休妻。

       闵损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央求父亲不要休了母亲,其父随去休妻之心,继母感念闵损之孝,从此视闵损如己出。

鞭打芦花图
      
        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中,闵子骞孝为首位,《论语》中曾收录孔子的感叹:孝哉,闵子骞!后人为了颂扬中华孝道文化,在闵子的故里,建立了闵子祠。




       闵子祠在宿州城北70里处埇桥区的闵祠村,闵子祠内有正殿一处,内塑闵子骞像,二进院落,配房72间,暗和孔子“七十二贤”弟子,院内有一颗具有2500年树龄的古柏,虽历经岁月沧桑,绿华如盖,相传是闵损亲植,民间有“闵子祠前千年松,不是慈鸟不敢栖”的美誉。


       人们为了颂扬闵子骞的孝道德行,还编成了大戏《鞭打芦花》进行宣扬,此地是中国孝贤之乡。



       我原来老是想,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距埇桥区的闵祠村70多公里,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们爷四个赶着牛车跑这么远干什么?到了车牛返村见到了热心护寺的孙老先生(为了感谢他对中国孝道文化的推崇宣扬和坚持,我愿意喊他孙老师),听他说,闵子继母的娘家就在车牛返村西北的赵庄,哦,原来是其父带着哥仨去外婆家的。孙老师站在“鞭打芦花处”碑刻前,指着一条小石路说,闵家父子就从这条路走过来的,鞭打芦花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有古人勒石为碑曰“鞭打芦花处”。现在为人子女者,都应该从这条小路上走走,想想自己可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了吗?现在夫妻都应该从这条小路上走走,子幼莫损家啊!





      孙老师带领我们到了一个寺庙前,这个寺庙叫千佛寺,规模不大,佛事设施也一般,但在古代,这个寺的规格很高,规模也很大。寺内有宋代大文豪米芾手书“宝藏”匾额一块,米芾曾在苏北的涟水为官,此处离涟水不远,想来米芾游历此处是完全可能的,留下墨宝也是情理之中。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好古博雅,是一个刻意文词,不割袭前人语,经奇蹈险,要必己出,以崖绝魁垒为工的书法艺术家,其书法艺术可谓是登峰造极,被宋徽宗御定为书画博士,其书法大气磅礴,厚重千斤。
  孙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秘不示人的一块古砖,上面赫然刻有米芾的墨宝“宝藏”二字!这两字和匾额上的“宝藏”二字同为米芾所书,看匾额时就想,这两个字和《宝藏》杂志的题名一样,回来一查,果然是同一个书体,原来《宝藏》杂志的题名出处在此,该块古砖真是价值连城啊!




      游历千佛寺的不仅有米芾,还有乾隆皇帝,乾隆下江南也曾到过千佛寺,并留有“惠我南黎”的墨宝,后人立碑纪念,上刻有“惠我南黎”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并铭有“乾隆御笔之宝”的御印。





      淮北市是1971年建市的新城,而他们把“惠我南黎”文化做的天响,就和他们做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一样,而千年古城宿州,作为因运河而生的城市,尽管文化底蕴深厚,对此无动于衷,相比于淮北,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反思?

作者: 走出户外看云    时间: 2020-1-16 17:25
图文并茂,好贴!春暖花开,骑车去游览。
作者: 嘉伟    时间: 2020-1-16 21:39
好贴好文,最后反思的更好
作者: 秋寒    时间: 2020-1-17 09:43

作者: 东门裸奔    时间: 2020-1-17 09:57

作者: 西寺坡杨周    时间: 2020-1-17 23:07
就是传说可好!也要讲点根据,不能胡吊扯,春秋时哪来的棉花,明朝时棉花大规模推广种植,普通百姓才有可能穿上棉衣!
作者: 西寺坡杨周    时间: 2020-1-17 23:07
就是传说可好!也要讲点根据,不能胡吊扯,春秋时哪来的棉花,明朝时棉花大规模推广种植,普通百姓才有可能穿上棉衣!
作者: 孤家寡人    时间: 2020-1-21 17:00
货真价实的真古迹破烂不堪没有得到保护?真是悲哀????
作者: 大泽乡人    时间: 2020-1-22 11:29
基本符合史实;
最后一句说到点子上了---要说文化底蕴,宿州在附近中小城市中有优势---可优势归优势,化为行动了么?宿州经济啊,任重道远!!!




欢迎光临 宿州论坛 (http://bbs.my0557.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