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宿州涉故台 我老家宿州有一处历史古迹——涉故台,即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遗址。涉故台位于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涉故台村,这里古代是一片沼泽地,故名“大泽乡”。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大泽乡起义即发端于此。 之前,我听说涉故台,但未实地参观过。这大年初三上午,我搭着妹夫的车几个人一起去游玩,感受这厚重的历史。涉故台景区占地几十亩,呈长方形状,前低后高,四周栽有香樟、白杨、松树等树木。蒙蒙春雨中,景区只有十多人,清净而空旷。 涉故台呈覆斗形,北高4.6米,南高3.2米,东西长67.6米,南北宽65.5米,面积4427.8平方米,如同一个操场。台上有古柏数株,台东沿尚存一口古井,深20余米,曰:“龙眼井”,为寺庙遗存。台上存有明万历、清道光、清光绪、民国29年四块碑记,后政府整修时又增补四块碑石。据碑文记载,明代以前曾于此台设置过“楼台寺”,后被毁。台周围还有篝火狐鸣处,鱼腹丹书湾及七十二连营等景点,《史记、陈涉世家》载有相关故事。 涉故台历史由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与900闾左(平民)同赴渔阳戍边,至大泽乡,因雨受阻,失期当斩。“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吴广遂智杀校尉,率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筑坛盟誓,诛伐暴秦。因陈胜字涉,后人遂将其盟誓之坛为“涉故台”。 台南沿有一株古枯树,树呈龙形,通体鳞甲,曰:“柘(zhe)龙树”。 这棵铁干虬枝、古朴苍劲的柘树,是历史的见证者。斑痕累累、坚如铜铁的躯干,曲曲弯弯、昂首向天的雄姿,使得这棵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柘酷似一条扶摇直上九天的苍龙,因此,大泽乡人便把它称作“柘龙”。柘龙树后面是一棵合抱之粗的雪松,葱葱郁郁如同一座尖塔。这棵雪松,参观中一位老人说他是附近人,记得1958年前后栽种。老人还说,涉故台土台是1991年市政府整修的。 土台南70米中轴线上矗立一座陈胜吴广起义大型浮雕像,雕像通高9米,宽6.2米,厚1.7米,总重120吨,雕像外形为火炬形,象征陈胜、吴广点燃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陈胜右手持剑指向西面蕲县,左手振臂呼唤起义军,吴广怒目举棒,首冲在前。此浮雕建于1984年,陈胜吴广的形象如何设计呢?历史并没留下两人画像。雕塑设计师说,“陈胜的形象应该有当地人的一些特点,通过与村民们打交道,最终选择一个叫赵守岭的村民作为原型,后进行了艺术创作;而吴广的形象,是综合了很多人的特点进行设计的。” 土台东南建有陈胜吴广起义纪念馆“鸿鹄苑”,仿古建筑,总面积2475平方米。集碑廊、文物陈列于一处,内有名家碑刻数十方,并陈列全国知名书画家馈赠书画近五百件。“鸿鹄苑”名称取自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名言。 大型浮雕前面的空地两边的宣传栏有柘龙树、龙眼井等景点介绍,还有司马迁《陈涉世家》里“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苟富贵无相忘”等名句的图文介绍。 1961年,涉故台被公布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故台作为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祥地,是中国农民战争和农民革命的源头,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 两千年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宁有种乎”,秦末大泽乡起义爆发。顾名思义,大泽乡是一方地势低洼的地方。遥想当年,这里曾是芦苇丛生、野草遍地的一片水泽,沧海桑田,如今是肥沃的平原,是美丽乡村。我们村庄离涉故台有25公里,今天村民下地干活还说“下湖”,说明古代宿州许多地方都是水泽沼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