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论坛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解放宿县,是父亲战功史上的辉煌篇章”——访刘昌毅之子、原广西省委常委刘晓琨少将

查看数: 13290 | 评论数: 6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8-11-5 18:13

正文摘要:

刘昌毅之子刘晓琨(图中)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本文作者罗军(左一)合影,并书写“红色故土 美好宿州”。 九月的广州,花红柳绿,生机盎然。在这美好的季节里,笔者怀着仰慕的心情,来到广州拜访刘晓琨 ...

回复

三普乐天 发表于 2018-11-10 21:27
国民党中将副司令张绩武,这人经历也丰富呢
三普乐天 发表于 2018-11-10 21:25
1948年农历9月20日,是张绩武43岁生日。当时,蒋介石发动内战已经两年多了,张绩武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内战。早在1943年7月,张绩武就参加了美国举办的高级作战人员印度培训班学习,回国后1944年任国民党军16师副师长、师长、第三方面军新兵集训总处参谋长,1945年6月任国防部别动军10纵队少将总指挥,兼铁路交警第二总队总队长。1947年任148师师长。同年国防部在南京总统府召开八百人高级参谋会议,张绩武因在河南营救被围困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立功”,蒋介石偕宋美龄亲自授发他龙虎勋章。而此时43岁之际,张绩武已调任国民党津浦铁路交警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宿县城防最高指挥官。很显然,此时的张绩武已被一步一步推上了重要位置,成为国民党部队的重要人物。然而身居要职的张绩武深知“共产党之政治能唤起人心所向”,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必将难逃失败的命运。眼下又正是淮海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已大兵压境,兵临城下。因此他感到惶恐不安,更有一种胳膊扭不过大腿的无奈。这段时期,他常徘徊于司令部,不时眺望窗外。在距离司令部不远处是宿县回民小学的操场,那里除了场边的那棵近百年的古槐树外便是一片空寂荒凉。秋风瑟瑟地吹打着即将枯萎的树叶,那乏力的白云,疲惫不堪地飘过槐树枝头向远方逝去……此情此景,久久萦回在他的心中。于是就在他的生日这天,他写下了一首《生日感怀》,表达了他苦闷、彷徨的心情:

  我生正值菊花时,搜索枯肠不出诗。

  每日开窗三眺望,白云无力过槐枝。

  这首诗一改他往日的慷慨激昂,调子变得低沉和苍凉。43岁,当是才思最旺盛的时期,却枯肠搜索,怎么也写不出壮怀激烈的诗来。张绩武感到了绝望,感到了已无力挽回失败的命运。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我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首先在徐州以东围歼了黄伯韬兵团,然后在宿县西南围歼了由华中援徐的黄维兵团,一举攻取宿县。11月16日,张绩武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

  张绩武被俘后,被关押在河南开封监狱,解放初期转到武汉中南军区高级俘虏训练队,1953年转到内蒙古呼和浩特监狱,1967年特赦后在呼和浩特新生塑料厂劳动改造。

8党恩似海誓深酬编辑
  1970年元月,张绩武被释放回到了家乡,翻开了他新的生活的一页。

  回家的第二天,他就写下一首《遇赦还乡感怀》的中堂诗和一副对联,挂在屋子里,给他家黑洞洞的屋子增添了一缕春晖。其诗是:

  离乡四十六春秋,儿女相迎笑白头。

  桑梓聚欢非梦想,党恩似海誓深酬。

  对联是:

  守法遵规批判旧我,脱胎换骨重做新人。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如火如荼。回乡后不久,张绩武不顾年过花甲的高龄,就投入了“农业学大寨”之中。到1972年,县内的修水库、劈山改河、开田造地等大型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付出了他的辛勤汗水。他往来于离别四十余年的山山水水之间,重睹家乡的人情风貌,深深感到家乡天时、地利、人情的和谐和天然的乐趣。艰苦的劳动使他的面容消瘦了,但他依然那样憨厚,谈笑风生。

  后来,县里认真落实释放国民党部队将领的政策,强调不能视同青壮年劳动力一样安排农活,张绩武便被安排到生产队里的一块叫船形地的地里照看红芋。从此这块地和看地的茅草棚便成了他独有的劳动、锻炼、学习、生活空间。在这里,他除照看红芋外,还参加红芋的栽插、锄草、追肥等劳动。每天早上,他乃闻鸡起舞,对着东方晨曦,舞起了太极拳……张绩武在这块红芋地里度过了四个月的时间,野外风寒雨露,蚊叮虫咬,生活已是十分艰苦,而他却自称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仙居生活,真有其宠辱皆忘、心旷神怡之感。这年中秋之夜,一轮明月高挂,看到地里的红芋已丰收在望,张绩武便轻轻吟唱出回乡后的第一首田园诗:

  结庐船形地,为把红芋看。?闻鸡舞太极,望日弄三餐。?天天犬相伴,夜夜子同眠。?远市尘嚣外,此中有甘甜。

  另一首写于此期间的《看红芋地》,足见他的幽默诙谐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满山红芋可供餐,贫下中农让我看。

  损失千棵难避责,未加呵斥总怀惭。

  1973年秋,张绩武所在的石桥铺公社文斗河大队治山开田大会战开始了。该大队属当时黄冈地委学大寨的示范点,规划建设自不同寻常,地委书记董复汉同志亲自挂帅,县委书记文长福同志在此住点督办。当时学大寨要绘制各地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规划图,找来找去全公社没有既能绘制地图又会绘画的合适人选。这时公社党委书记想到了张绩武。作为当地党委书记,他了解张绩武的情况。但在当时要启用一个释放回乡的国民党将军却是一件很担风险的事情。他考虑再三,便向地县两级书记汇报请示。两位书记听了张绩武的情况介绍后,立即表示同意,认为张绩武应该大胆用其一技之长。就这样,张绩武被通知到公社,安排在公社水土保持站住下,致力于该大队学大寨规划图的绘制。

  张绩武年幼时就爱画画,在读私塾时,曾从师学过水墨山水画。从戎以后,画画亦成为他戎马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还用心把山水画绘画技巧应用到绘制军用地图上。在部队担任新兵集训总处参谋长,干训团教育长时,他常用他的山水地图作教材。今天,梦想不到他的这一专长竟成了和平建设家乡的可用之才。他感到太幸福了!他决心完成好绘图任务,为家乡建设尽其晚年绵薄之力。在水保站同志的帮助下,他夜以继日地按时完成了第一张规划图。在大功告成、放下画笔的那天晚上,新月当空,夜色如水,他心情舒畅,仿佛人在山水之间,便写下了《绘制石桥铺公社规划图感事》一诗:

  东方新月透纱窗,悔罪从头路正长。

  锦绣山河描绘后,光阴催我报恩忙。

  张绩武从事绘制学大寨规划图,县、公社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张老”具有绘画特长,这在学大寨中“特别需要”。于是,张绩武又被安排到当时匡河区,负责绘制全区范围内的学大寨及其他建设规划图,并腾出一间宽敞明亮的房子给他作画室,还给他配了一辆旧脚踏车,以便到各处了解情况,搜集资料。在这里,他深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的信任和关怀,深感领导和同事们与他肝胆相照,心里有着从来未有过的轻松和愉快,常常思绪万千,诗情不断。这时他虽已年逾古稀,但仍精神焕发,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七二年华对大廷,只因仁政化顽民。

  深惭旧事增迟悔,始觉新生沐晚春。

  绵薄恨无填海力,鸿恩惟有献忠勤。

  欣逢四化身犹健,为党挥毫日日新。

  1978年,罗田县委根据张绩武回乡后思想和劳动改造表现,以重要统战对象上报地委,给他正式安排了工作,先后安排在县文化馆、县志办从事美术辅导和县志编修。1983年3月罗田县政协成立,张绩武被选为县政协第一届副主席,并连任第二届副主席和第三届政协常委(当时三年为一届)。1985年张绩武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

  ?张绩武自回乡到担任政协副主席之后的这一段时间,是他诗词创作最活跃的阶段,他几乎每事必写,每感必发,正是“诗情画意知多少,信步拈来自在题”,“绵绣山河描不尽,笔痕点点献心香”,记下了他“尧风点染桑榆景,霁后霓红照晚晴”的幸福生活。

9万千情意一书知编辑
担任县政协副主席后,张绩武认真学习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铭记人民政协的重要性质、地位和作用,除了认真做好政协其他工作外,满怀热情主动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广泛开展海峡两岸通信往来,与当年去台人员的联谊二作,努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贡献。正如他在—首诗中写道:“承恩晚岁新楼住,更补金瓯献赤忱”。此期间,他认真回忆当年他的同学、同事中的去台人员详细地把他们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经他回忆整理,他所熟知的去台人员中任职团长以上的近百人,任职最高的有曾任过国民党总统的严家淦、总司令黄杰、国防部长陈大庆、高魁元等。

  张绩武寄往台湾的第一封信就是写给当年他的黄埔军校同学、时任台湾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高魁元的。信中回顾了两人的同学之谊,阐明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信中赋小诗三首为:

  为怀亲友赋新诗,三十年来问候迟。

  愿送飞鸿穿海峡,万千情意一书知。

  咫尺天涯粤海边,梦中人在水中间。

  千丝万缕离情味,静待归舟一叶还。

  望台当局重民心,少壮离愁鬓巳纷。

  亿万回归心似箭,解铃还待系铃人。

  从此,张绩武的一封封书信,一幅幅字画飞越海峡,寄去了“捐弃前嫌重携手”,“莫因萁豆误前程”,“中华统一千秋业,青史标名后世歌”的期盼,寄去了“自昔人生风送叶,归根才识梦魂香”,“神州处处桃源里,最是安居故里亲”的回乡体验。如果说,张绩武开展联谊工作有其特殊的身份,那么更有其特殊的途径,即以诗联谊,以诗寄情,寄给台湾同胞的每一封信都有他的诗作。他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激发他们的思乡爱国之情,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991年9月10日,张绩武因患脑溢血猝然辞世,终年86岁。就在他去世的头一天晚上,他写下了毕生最后的一首诗《寄呈台湾姚宇辉同学》,仍不忘与台湾及海外同胞的联谊,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四十二春秋,怀君念未休。

  互疑皆作古,幸在一星球。

  手足天涯远,神交玉照留。

  重洋如咫尺,故国望归舟
陈谷子 发表于 2018-11-10 15:43
一楼说的对,是有这个电影
龙飞 发表于 2018-11-7 10:58
以前俺家还有我爷爷父亲缴纳党费和给新四军送粮食很多收据,后来搬家等 都遗失来。
WWWW3939 发表于 2018-11-6 13:30
周朝宿国国君 发表于 2018-11-6 10:44
有个电影叫《刘昌毅决战宿县》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法律声明|隐私保护|侵权投诉处理|手机浏览|小黑屋|Archiver|

宿州论坛 ( 皖ICP备07502083号-1 皖公网安备34130002000001号   |

GMT+8, 2025-11-3 19:53 , Processed in 0.18358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7-2016 My0557.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