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论坛

标题: 宿州历史上才是帝王之乡,宰相之乡,别的城市不是。 [打印本页]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2:17
标题: 宿州历史上才是帝王之乡,宰相之乡,别的城市不是。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2:32 编辑


简单制个图。当然宿州历史上不完全统计宰相有40多个(保守估计)
除现在曹操属于亳州市区,刘邦属于徐州沛县外,基本上是宿州辖区内。历史这些皇帝肯定是四川郡或沛郡(古代宿州,其政治文化中心相、蕲,军事中心符离)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2:28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3:39 编辑

顺便说下武则天祖上,其祖籍,可看其家乡山西汶水县介绍或武则天皇陵所在陕西省乾县介绍,说的是宿县(符离),这没什么争议,问题是宿州的任何网站都没介绍,很奇怪。武周、武陔、武茂父子三人都是西晋或三国魏国宰相,沛国竹邑(现符离)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2:51

武则天家谱上的宿州名人:西汉   武都  安徽宿县   陈留太守,封内黄侯,迁沛国竹邑(安徽宿县)
东汉   武宣  安徽宿县   字文达,东汉时任长水司马、汝南太守。
东汉   武悌   安徽宿县   字周笃,任太常、中垒校尉。
东汉   武端   安徽宿县   九江太守,被封爵临颍侯。
三国  武周   安徽宿县  宰相     魏时任宰相侍中,入晋至光禄大夫,封南昌侯。
晋朝   武陔   安徽宿县  宰相   字元夏,晋相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封薛定侯。
晋朝   武茂   安徽宿县  宰相  以德素称,历上洛太守、散骑常侍、入相侍中。
晋朝   武韶  安徽宿县  历二官吏部郎,清白有诚,终于散骑常侍。
晋朝  武越  安徽宿县   太山(泰山)郡太守,嗣爵薛侯。
晋朝  武铺  安徽宿县   晋朝威远将军,嗣爵薛侯。
晋朝  武嘏  安徽宿县   太子洗马,历阳太守,并与瞻素疏,咸藉其高义。
北魏  武念   安徽宿县    洛州(今河南洛阳东)长史,封爵归义侯。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2:52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3:20 编辑

武陔是武则天始祖,武周及两个儿子武陔武茂都是宰相。可找相关百科看其资料。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3:02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21:48 编辑


上面那个图现在符离叫竹县,东汉及以后一段时期时符离叫竹邑,历史名人、文人辈出。此图竹邑是现符离镇,符离是现在灰古镇。
另外宿州市区附近的銍县、蕲县以及北部的相县历史名人也不少。
很明显宿州市区四周(东、西、南、北)的竹邑、符离、銍县、蕲县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名人众多,唐代以后古代宿州政治文化在埇桥。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3:08
再介绍符离六子之一大诗人张仲素孙子大唐宰相张濬(这一家也出了不少宰相):
张濬,宿州符离人,郡望河间祖仲素,位至中书舍人。濬倜傥不羁,涉猎文史,好大言,为士友之所摈弃。初从乡赋随计,咸薄其为人。濬愤愤不得志,乃田衣野服,隐于金凤山,学鬼谷纵横之术,欲以捭阖取贵仕。
僖宗时拜平章事、判度支。后杨复恭当权时被罢免。昭宗时复用为宰相、判度支。乾宁三年,授左仆射致仕,乃还洛阳,居于长水县别墅。
天复三年十二月晦夜,被朱全忠密令劫杀于住所。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3:11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3:19 编辑

张格(?~927),字承之,一字义师,宿州符离(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天复三年(九○三),其父张浚为杨麟所杀,格逃入蜀依王建,为翰林学士。武成元年(九○八),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加右仆射、太傅。后主王衍即位,贬为茂州刺史,再贬维州司户。乾德六年(九二四),复入相。前蜀亡,入洛,授太子宾客、三司副使。天成二年卒。《旧五代史》卷七一、《十国春秋》卷四一有传。另参《资治通监》卷二六六。张格词残句,据董本《宋朝事实类苑》录入。
这个人可能是张仲素后人,也是宰相。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3:13
宰相太多,不发了。。在别的地方有发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5:43

从战国楚国设立四川(郡),当时政治文化中心是蕲,符离,后秦继续设立四川郡。其政治文化中心相,军事中心蕲。
秦国名将王剪在蕲南大战中打败楚国名将项燕(项羽祖父),直接导致楚国灭亡。
后来陈胜在大泽乡起义,打响亡秦第一枪,亡秦必楚的楚其实就是四川郡的楚人!(现宿州四县一区除砀山是大部,别的是全部)
睢水大战,刘邦对项羽,项羽大胜,中国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战例。
垓下大战,刘邦对项羽,刘邦打败项羽,从此大汉建立,汉民族形成,垓下大战,汉兴之战!对汉民族来讲重要性不言而喻!
整个宿州历史上无可争议大汉之源,汉兴之地(无论政区、人物、著名战役等等),这也是宿州为什么是汉文化的发源地。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5:56
秦汉间四大战役全部发生在宿州境内。另外陈胜首席名将葛婴是诸葛亮祖先。诸葛亮祖籍是四川郡符离县。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5:59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7:23 编辑


1《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的最后修订日期是在民国三十六年,由陈果夫撰序的。关于亮裔的迁浙情况,族谱上是有详细记载的:诸葛氏为汉初葛婴之后,而光大于三国两晋之际。三国时,瑾亮昆仲佐吴相蜀,割据寰宇,开济两朝,而亮之卓才远识,尤并世无二。亮子瞻,瞻子尚,继遗志,与魏战,城破殉节。瞻子京仕晋,官至广州刺史,有祖父风烈,吏民称之。
陈果夫为民国四大家族之一。
诸葛亮家谱一直都是这样记载的,没争议。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6:04
应劭(约153—196年),泰山太守,东汉末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风俗通》:“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提出诸葛氏是葛婴后有说法其实在汉代的应劭,他恰恰 在诸葛氏居住的地方附近担任官职,可信度极高。。
其实汉代诸葛亮等的祖籍已经是明确的了,现在的百科也是(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有人改?),只是诸葛亮和武则天一样,在宿州网站上是没任何信息的。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6:11
宿州历史上开国帝王,宰相、诗词、成语、文人在中国都是超一流的存在。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7:16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20:29 编辑


为什么朱棣不写祖籍,直接放在宿州了?一、其父朱元璋明史明确记载其祖籍沛国相人(现在宿州符离北,符离附近村子有其家谱,好象是符离人,这个不和凤阳争叫祖籍无妨),朱元璋明史中也有在宿州明确活动及生活记录,这祖籍和别的祖籍不一样。
二、其母马皇后,宿州人(宿州夹沟)。
三、其爷爷、伯伯、姑姑(朱文忠母亲)明史明确记录是在淮北生活及去世,当时淮北包括宿州和泗州,泗县当时属于泗州,后来泗州沉入洪泽湖,不存在了。参考地方志在宿州各区县生活无疑。
四、朱棣本人,出生哪里记录不祥,但是青少年时在其家乡凤阳屯兵是明确的(宿州当时属于凤阳,屯兵军营:丰山大营、凯山大营),这也明确朱棣青少年是在宿州生活的。
其他:朱棣从宿州及周边带去许多军民去天津(一大半是宿州籍将军),形成后来天津居民的主体,天津话来源宿州话。
        朱棣在和其侄子争皇帝的靖难之役,其中最关健一次战役是在宿州灵璧齐眉山大战,奠定争夺皇帝最后胜利。      
       朱棣当皇帝后多次来到宿州,无论是明史和宿州地方志中都有非常多的记录,甚至会和当地百姓拉家常,明显的家乡待遇。








作者: 秋寒    时间: 2019-2-28 17:26
有心了,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7:34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7:39 编辑

皇帝后代祖籍怎么算呢?比如明朝皇帝后来在北京,其祖籍为什么是沛国而不是凤阳?第一看家谱、看郡望。中国十大姓中皇帝姓刘姓、朱姓,第一郡望都在宿州,刘姓第一郡望也是皇帝的郡望:沛郡刘(原宿县,现宿州、淮北),第二彭城刘(徐州、宿州)。朱姓第一郡望也是皇帝的郡望:沛国朱(原宿县,现宿州淮北),武姓第一郡望也是皇帝的郡望:沛国武(原宿县,现宿州淮北)。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7:37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8:41 编辑

“紫阳世泽 沛国家声”、”沛国源流远;紫阳世泽长“,说的是朱姓来源,这个和朱熹有关,朱熹是徽州人,其祖上也是沛国相人(朱元璋也是),朱熹祖籍沛国相本来没什么问题,沛郡是朱姓郡望,朱姓的根所在,不论你后来去何方,换了多少地方,郡望才是祖籍。沛国才是其家声,这个不要搞错。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7:48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7:58 编辑

朱诩,沛国人(原宿县,现宿州或淮北),西汉末年大司马,为董贤所重待,董贤死后,朱诩自我劾奏离开大司马府,购买棺材衣服收拾董贤的尸体而埋葬了他。因此触怒王莽被杀。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比宰相地位更高。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
朱诩是沛国郡望开基始祖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8:03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18:21 编辑

施延,生卒不详,字君子,东汉沛国蕲县(今安徽宿州蕲县镇)人。建光(121—122)初,征有道高第,拜侍中。汉顺帝阳嘉(132—135)中,为大鸿胪,阳嘉二年(133),代庞参任太尉。太尉东汉最高官职,事实上的宰相。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地位最高。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18:08

鼎铛重望;竹邑名公。”这是薛姓的最重要楹联之一,竹邑名公的是吴国名臣薛综,竹邑是现宿州符离,薛姓家谱有上述楹联的,可到符离来寻根。
  薛综(?―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宿州符离)人,三国时期吴国名臣。士燮归附孙权,召其为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阯太守。后从征至九真,回朝任谒者仆射。232年,升任尚书仆射。240年,改任选曹尚书。242年,担任太子少傅,兼任选部职任。243年,薛综去世。薛综是当时名儒,著有诗赋难论数万言,集为《私载》,并著有《五宗图述》、《二京解》。
房玄龄等《晋书》:“自综至兼,三世傅东宫,谈者美之。一家三代高官,也是宿州历史上高官世家。
魏、晋后,尚书仆射号为“朝端”、“朝右”,居宰相之任, 薛综也是宰相。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20:55

武氏家族兴盛六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北魏 代代有高官,父子三宰相
当年百家姓排名,武则天把其武姓排名第一,其底气就是在沛国竹邑(宿州符离)武氏家族,一度更是想更换太子,把李家人(她的亲儿子),换成武家人(她的亲侄子),可见她对其沛国竹邑(宿州符离)武氏家族是多么自豪,当然宿州历史一家两个以上宰相最低也有五个以上。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20:57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山西木材商人,新、旧两《唐书》中都有他的列传。武士彟的先祖居住在安徽宿县。六代祖名洽,是魏国的平北将军、五兵尚书,被封为晋阳公,因此徙家于北国文水。
file:///G:/%E5%AE%BF%E5%B7%9E%E5%8D%B0%E8%B1%A1/%E5%90%8D%E4%BA%BA/%E6%AD%A6%E5%88%99%E5%A4%A9%E8%BA%AB%E4%B8%96%E4%B9%8B%E8%B0%9C_%E4%B9%BE%E5%8E%BF%E4%BA%BA%E6%B0%91%E6%94%BF%E5%BA%9C.html
陕西乾县政府网的链接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2-28 21:03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2-28 21:34 编辑

武则天参政后,将太宗时所修《氏族志》易为《氏录》,大刀阔斧修改,将原来《氏族志》中未列的武氏定为姓氏之首。
。。
《攀龙台碑》记载:其先出自周平王少子,有文在其手曰武,因以姓氏。居沛之竹邑,晋尚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薛侯陔其后也。六代祖洽,仕魏,封于晋阳,食采文水,子孙因家焉…而九五尊名。。。
“沛之竹邑即今安徽省宿县。看来,武士的先世在北魏确享有“九五之尊”、“公卿之位”薛侯陔即武陔,字元夏,生于晋,沉毅有器量,早获时誉,仕魏累迁大仆射,太武帝即位后拜尚书,迁左仆射。陔以宿齿旧将,名位隆重。
。。武华(武则天爷爷)发现四个儿子中,除老三外都不喜经商。一天,他把四个儿子叫到一块,说:“我们的老家本是竹邑,我的先祖在北魏几代人都作官。记得高祖说过,移居此地后,有位先生曾预言:这里瑞气发祥,当有圣人出。。
山西新闻网新媒体file:///G:/%E5%AE%BF%E5%B7%9E%E5%8D%B0%E8%B1%A1/%E5%90%8D%E4%BA%BA/%E5%8F%A4%E4%BB%A3%E5%8F%B2%EF%BC%9A%E6%8E%A2%E7%A7%98%E6%AD%A6%E5%88%99%E5%A4%A9%E6%AD%A6%E6%B0%8F%E4%B8%80%E6%97%8F%E7%9A%84%E7%A7%98%E5%AF%86.html
作者: WWWW3939    时间: 2019-3-1 08:46

作者: 陨沐    时间: 2019-3-1 16:01
有个鸟意义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 16:18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1 16:46 编辑
陨沐 发表于 2019-3-1 16:01
有个鸟意义

你是有鸟意义?有种人就象疯狗一样,你发任何帖子,他总要上来骂几句,显得自己多高明,其实连个鸟也不如。
作者: 5545300    时间: 2019-3-2 06:55
好帖,拜读,支持一下。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3:43

蹇叔(约前690年-前610年),大秦名相,宋国铚人,(铚是宿州市郊四古县的西郊古县原宿县,现宿州、淮北),秦国上大夫、右相,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曾在齐收留过百里奚。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穆公不听,仍派孟明视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这就是中学教材上的崤之战
          蹇叔和百里奚在秦国任相兼政时,都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这种老有所为、老而为之的精神和行为既让人惊奇,又让人佩服。他们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蹇叔与老友百里奚一起,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其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可以说,蹇叔和百里奚的智慧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文明程度最落后的小国从此开始领导中华文明,秦穆公正是因为得到了蹇叔、百里奚,在他们的辅佐之下才最终成就霸业,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于是就有了秦无“蹇”不成霸与“百里致霸”之说。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3:53
宿州历史还是再写几个吧,省的那些无知的人说宿州人吹牛。
不要老在宿州人面前比人才,班门弄斧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宿州在商代就就是攸国国都所在,在春秋时为宋国首都(相),宿国、萧国等为宋国下属诸侯国,战国时为楚国四川郡的郡治(蕲),并一直到南北朝,一直是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3:58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2 14:09 编辑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述,蹇叔是蹇姓氏族的始祖,这也是有关蹇姓的单纯而又惟一的源流。蹇叔的蹇字本是它的名字。其后人也就以祖名蹇为姓,称为蹇氏,世代相传。蹇姓宗祠有这么一句通用楹联:千里行师,老成进谏三朝著绩,银印增荣。其中的上联指春秋时秦国上大夫蹇叔极力谏阻秦穆公远袭郑国的典故。蹇姓的也可到宿州市(或淮北)寻根。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4:30
          薛广德,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卿,西汉沛郡相(原宿县,现宿州或淮北)人,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曾任博士、谏大夫、谏议大夫、淮阳太守、长信少府等职。后来又继贡禹之后任御史大夫,位及三公。
西汉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并称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议决。汉元帝拜薛广德为御史大夫。当日到任未久,适值永光元年春日,元帝驾幸甘泉,郊祭泰畤,行礼已毕,元帝忘乎所以,欲在其地射猎。广德认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于是上书谏阻。说当地百姓因为皇帝狩猎而流离失所,希望皇帝体恤百姓的疾苦。元帝认为言之有理,就与光禄大夫张猛等立即回宫了。
成语“流离失所”就从此而来。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4:37
刘矩,字叔方,东汉时期沛国萧人(现宿州萧县),后太尉胡广举矩贤良方正,四迁为尚书令。补从事中郎,复为尚书令,迁宗正、太常。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太尉。琼复为司空,矩与琼及司徒种暠同心辅政,号为贤相。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太尉为三公之首事实上的宰相。
刘光,刘矩的叔叔,汉顺帝时为司徒。相关资料很少,东汉司徒,三公之一,副宰相。这个是一家两宰相。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4:53

平当(?—公元前4年),字子思,梁国下邑(今宿州砀山)人。
平当历任丞相司直、朔方刺史、太中大夫、给事中、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巨鹿太守。汉哀帝时,为诸吏散骑光禄大夫,前5年,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在朱博之后为丞相。平当做过西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牛人一个。
平晏(?-20年),西汉、新朝大臣,梁国下邑人(宿州砀山),父为平当(丞相)。
汉平帝时平晏为尚书令、长乐少府。元始五年封防乡侯,领有千户。同年十二月,昇任大司徒。
王莽建立新朝,任命为太傅。平晏兼任领尚书事。
西汉初年,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中后期后大司马取代太尉、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太傅副宰相。
平当、平晏父子两宰相。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5:15

华督(?—公元前682年),子姓,华氏,字华父,名督,故称华父督, 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原宿县,现宿州、淮北),官至太宰(宰相), 位及 “六卿”之首,是当时宋国很有势力的大贵族。后世子孙独宋国朝政达二百多年。华亥(?—?),春秋宋国铚人(原宿县,现宿州、淮北)。宋昭公六年,官宋国右师(宰相)
华元(?―公元前573年)是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宋国銍人(原宿县,现宿州、淮北)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官至大夫,成为宋国六卿之一。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称“四朝元老”。长期任右师(宰相),掌握国政。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刺客、人质、战将于一身,在强敌如林、诸侯纷乱的时代,为宋国独撑一方大厦。
这一家族基本上宋国200多年担任太宰(宰相),究竟多少个右师(宰相)?不太清楚,反正非常多。
春秋时宋国的首都在相或睢阳。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5:20
刘义康(409年-451年),小字车子,彭城绥舆里(现宿州萧县)人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四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异母弟。母亲是美人王氏。刘义康初封彭城王,曾历任南豫州、荆州等地刺史,元嘉六年(429年)。为宰相王弘举荐入朝任司徒之职与王弘共同辅政。王弘死后,因宋文帝多病,故朝事一度由刘义康独掌。刘义宣(415年-454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刘义宣初封竟陵王,在文帝朝历任徐州刺史、兖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徐州刺史、荆州刺史、司空等职,改封南谯王。他镇守荆州十年,在元凶之乱期间“首创大义”,起兵讨伐刘劭,并拥立孝武帝,被拜为丞相、录尚书事、扬州刺史,改封南郡王。
这一家也是多个丞相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5:23
武元衡(758年―815年),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人。祖籍沛国竹邑(现宿州符离),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2018年7月19日 - ① 赵目珍《<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年谱》对其籍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得出沛国竹邑是其郡望(祖籍,)而武元衡是河南缑氏人。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5:33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2 21:49 编辑


诸葛亮(181年-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人 ,祖籍四川郡符离(宿州符离),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不用多介绍。
诸葛恪,字元逊,琅邪阳都人。祖籍四川郡符离(宿州符离)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赤乌八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东兴之战取得大捷,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并因功加封丞相、进爵阳都侯
诸葛恢,字道明,琅琊阳都人,祖籍四川郡符离曹魏镇东大将军、司空诸葛诞之孙,东吴右将军诸葛靓之子,东晋时期重臣,名士。司马睿任镇东大将军,以诸葛恢为镇东参军、从事中郎。当时奏章堆积,诸葛恢斟酌处理,都很得宜。太宁二年,晋明帝征讨王敦,诸葛恢任侍中、奉车都尉。因讨王含有功,进封建安伯。又任后将军、会稽内史。后历任侍中、左民尚书、武陵王师、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散骑常侍、尚书令等。东晋宰相。
这一家族也有多位丞相(宰相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5:39

武三思(649年—707年8月7日 ),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祖籍沛竹邑(宿州符离)武周宰相,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官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武三思为梁王。
武承嗣(649年—698年),字奉先 ,并州文水人,祖籍沛国竹邑(宿州符离),武则天侄。历官秘书监,袭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同凤阁鸾台三品。月余后罢。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
这一家也有多位宰相。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5:47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2 15:51 编辑


夏侯详(434年-508年 ),字叔业。谯郡铚县(原宿县,现宿州或淮北)人
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功臣。历官中领军、南郡大守,参与军国大事。官至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将军、湘州刺史,封丰城县公。天监六年(507年),夏侯详被征为尚书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十二月于入朝途中病逝,年七十四。萧衍为其素服举哀,追赠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景”。
魏、晋后,尚书仆射居宰相之任,成为贵官。南梁开国宰相。这一家也是高官世家。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6:01
防,字谒卿,东汉沛国铚(原宿县,现宿州或淮北)人,东汉名臣
徐防出生在书香世家。徐防的祖父徐宣,做过讲学大夫,曾教授王莽学习《易》
防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特补尚书郎。职典枢机,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尝有过。和帝时,稍迁司隶校尉,出为魏郡太守。永元十年,迁少府、大司农。防勤晓政事,所在有迹。十四年,拜司空(同御史大夫)。十六年,拜为司徒。延平元年,迁太尉,与太傅张禹参录尚书事,数受赏赐,甚见优宠。
三公中的司空、司徒太尉都做过,牛人一个。东汉权臣,宰相。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6:18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2 21:42 编辑


桓伊,字叔夏,谯国铚县(原宿县,宿州或淮北)人。东晋名将、名士、音乐家,中国“笛圣”,著名琴曲《梅花三弄》作者。
镇南将军桓宣族子,其父桓景,曾任丹阳尹。桓伊有军事才略,多次参与各州府军事,累迁至大司马参军。后被任命为淮南太守。后晋升为都督豫州之十二郡、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建威将军、历阳太守。太和六年,与谢玄联合打败了前秦王鉴、张蚝,以战功封宣城县子,又晋升为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建元十九年,与谢琰在淝水大败苻坚,以功封为永修县侯,晋号右军将军。太元九年,被朝廷任命为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任职多年后受征召回京,拜官为护军将军,在任内去世,朝廷追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为烈。
虽不是宰相,但一直都督江州、荆州、豫州、扬州等多州十军事,权倾一时。这个家族也是人才辈出。历代高官名士众多。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 16:33

    桓伊除了吹笛子,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便说:“桓子野对音乐可谓一往有深情!”,
成语“一往情深”来历
   唐·杜牧《润州二首》诗: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唐·张祜《游伊山读书台咏诗》诗:
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枉是读书堂。
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3 20:53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3 20:58 编辑

上面有帖子提到朱棣和天津移民问题,另天津话来源于宿州的相关文章,下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上面有好几篇相关文章):
。。。。。。。
  著名历史学家李世瑜先生对此有深入研究,结论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谭汝为老师对此也下过很大功夫,结论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是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往北到徐州,往南不超过蚌埠。
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高艳林考证,天津建卫之初三个卫所的军官,原籍清晰者共293人。据官籍记载,安徽省占84人,江苏省占56人,而且都是皖北和苏北人。山东省占37人,又都是鲁南人,可能就是紧靠邳州的台儿庄周边。这绝不是巧合,皖北苏北和鲁南都属于宿州、夹沟周边,正是燕王在夹沟招兵扩军三年的范围之内。三省的军官数,占天津三卫军官数的大半,可知说宿州方言的军兵及家属更会占大多数。
http://ex.cssn.cn/zt/zt_zh/fybhz ... 61128_3292670.shtml


哪儿是天津话的根?哪儿是天津话的根?兴奋的李世瑜马不停蹄地回了宿州,历经数月的调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现出了真容——天津话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
http://ex.cssn.cn/zt/zt_zh/fybhztjh/qwtjh/
其实这已经是定论的了,没什么争议。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3 20:56
网易新闻天津话报道:
一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安庆不去了!他干脆跟着这两个人下了火车。下车这站叫固镇,在蚌埠北48公里处。到了固镇火车站,李世瑜以为回到了天津,双耳听到的是纯正的天津话。车站茶摊老掌柜和他搭起话,“共同语言”使他们一见如故。老掌柜告诉李世瑜,固镇属于宿州市,宿州市距离固镇45公里。李世瑜立即马不停蹄赶回宿州。历经数月调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浮出水面天津话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李世瑜立即马不停蹄赶回宿州,历经数月调查这个才是重点。
http://news.163.com/11/0109/08/6PUNIC7G00014AED.html

作者: 沐月听竹    时间: 2019-3-4 08:32
学习了。
作者: 有缘在线    时间: 2019-3-4 09:18
爱我宿州!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5 21:14

补睢水之战相关诗文(前面提到睢水之战,古代诗词另有帖子)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讲的就是不犯项羽在睢水之战中的错误,没能乘胜追击。



作者: 转念成空    时间: 2019-3-8 17:39
我要上神评
作者: 天下难找    时间: 2019-3-12 09:55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家努力,兴许下一届主席祖籍就是咱宿州市的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2 20:02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12 21:46 编辑
天下难找 发表于 2019-3-12 09:55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家努力,兴许下一届主席祖籍就是咱宿州市的

这届政协主席汪就是宿州人,还需要祖籍?人不能别人有钱或地方有钱就乱认祖宗吧?首先要有别的地方人来认都才是本事,有的人要努力呀,说不定能找个有钱的地方认做祖籍,这样好光荣,好有面子。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2 20:48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12 21:34 编辑


     庞勋,宿州人,唐末桂林戍卒起义军领袖。懿宗咸通间,为桂州戊军粮料判官。九年,桂州戍卒因久戍不归,遂杀都将,起事,推勋为都将,自行北归。寻攻占宿州,并建立政权,后攻取徐州,杀徐泗节度使崔彦曾,勋自称武宁军节度使。开府库募兵,众至万人。复攻泗、濠等州,断江淮粮道。唐廷遣康承训等率军二十万往讨,勋失战机,蕲县西渔水边战死
    庞勋从桂林打到宿州、徐州,影响近半个中国。庞勋是以宿州为中心建立政权的。
    庞勋前后一年零两个月,是唐末一次大规模农民反抗斗争,是对唐朝统治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为接踵而至的王仙芝、黄巢起义作出了积极的准备。史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是对庞勋起义在唐末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中肯评论。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2 21:08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12 22:00 编辑



商代攸国君主攸侯喜(古宿州人),据专家论证后征服美洲。
在纣王对东夷人的战争中,攸侯喜承担着最主要的职责。他是纣王非常信任和倚重的臣子,和飞廉、恶来、费仲、崇侯虎同为纣王手下的五大名将。周武王攻破殷都朝歌,商纣王鹿台自焚。这时殷军统帅攸侯喜率殷军主力十万作战东方一带,被切断归路。学者论证攸侯喜联合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及涕竹舟、涕竹笋等部共二十五万军民东迁美洲,成为美州征服者。
著名史学家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里说:攸在今安徽宿州附近,是北方地区东连和南控的主要通道。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攸侯喜:商末诸侯。学者认为攸国在今河南省永城南,安徽省宿州西北。”
“相土烈烈,海外有载”说的是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商民族的第三任首领。相土曾一度来相(原宿县,现宿州、淮北)居留,从而促进了相的发展。       攸侯喜有没有征服美州且不论,他肯定是攸国君主,一个古代帝王(攸国君主)。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2 21:18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12 21:39 编辑



印第安儿童及少女,从人种学上来看,玛雅人和中国人都有明显的黄色人种的独有特征,有研究证明玛雅人与中国人的掌纹线极为近似。
印第安人的羽蛇图腾和中华先民的龙图腾十分相似,印第安文字也与甲骨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商与古代印地安人玉器也很相似。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秘鲁为中国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总统府专门降半旗向遇难者致哀, 这是秘鲁第一次为外国遇难者降半旗志哀!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2 21:22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12 21:44 编辑


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之说,并不是中国人首先提出的。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歧尼在《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亚洲极东部的几个民族的研究》一文中较早地提出。
同年,法国学者金勒研究了《梁书》记载后,也认定最早发现美州大陆的是中国人。金勒的结论得到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学者的赞同,墨西哥古斯塔沃还撰写了《最早发现美州大陆的是中国人》一书。
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指出,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可能发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美国学者迈克尔·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也称,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
印第安三部曲电影《HosiKing》(《攸侯喜》)内容:纣王自焚,攸侯喜回攻朝歌遇挫,周武王用封地拜爵说降攸侯喜,攸侯喜不为所动。攸侯喜的气节折服了周武王,答应不再赶尽杀绝,让攸侯喜到海外生存。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2 21:27
商王帝乙在位时,夷人势力大增,频频入寇。帝乙在位的第十个年头,商王不得不发兵亲征。这次东征,甲骨文中有大量记载。甲骨学家根据卜辞复原了当时的征伐路线。此次使用的主要是步兵,兵力不详。 商军先在首都举行了告祭祖先的大典,30天后军队推进到雇,随后商王挥师东进,70天后攻至今天的商丘一带,80天后进至今山东曹县附近,然后挥师南下,与地方诸候攸侯喜的军队会师于今河南永城、安徽宿县间。。。(永城是攸国西部边界
这是河南省政府网的资料。https://www.henan.gov.cn/ztzl/system/2009/06/19/010141594.shtml

河南省政府网东夷是分布在今天淮河、泗水一带的古族和夷方、林方、盂方等小国。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2 21:33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12 22:08 编辑

相关资料链接参见河南政府网链接,链接帖子正在审核中,参考相关专家及历史资料,可见商代攸国在宿州境内(也包括永城、淮北等地,永城是攸国西部边境)是确定的。庞勋和攸国君主攸侯喜也是古代宿州的帝王或起义领袖,这两人我并未在权威历史地图(谭版)上标出。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14 20:24
本帖最后由 格林 于 2019-3-14 21:02 编辑


战国时期的古宿州地图(来自谭版历史地图)
周代八百年历史中,春秋时期宋国,国都相(原宿县,前面已经有地图介绍,另一首都睢阳),军事中心符离战国时期楚国四川郡(原误为泗水郡)管辖淮河以北大片地区,政治文化中心蕲,军事中心符离。周朝无论相、蕲还是符离都是在原宿县(宿州)境内。
唐代宿州基本承接历史上的四川郡和沛郡、沛国地盘,只是管辖地方有所调整
周朝这800年历史中,淮河以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大部分时间都在宿县(宿州)。




作者: 格林    时间: 2019-3-20 11:41
有空就补些资料,没空就算了




欢迎光临 宿州论坛 (http://bbs.my0557.cn/) Powered by Discuz! X3.2